河大建筑系2017级居住区设计成果展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河大建筑系
河北大学建筑学专业四年级秋学期课程设计成果展
课题:居住区方案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
本次17级居住区规划课程设计选址在河北雄安新区。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居住区规划地块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内。启动区位于雄安新区起步区范围内,规划面积20—30平方公里,重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突出创新特色,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集聚一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前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金融、总部经济等创新型、示范性重点项目,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韧性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精心塑造城市特色,形成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风貌。
启动区城市设计充分利用区位条件,以淀泊景观为依托规划设计启动区空间布局,形成城淀相望的格局。通过轴带空间设计,实现启动区核心功能与景观环境的有机融合。组团外构建生态湿地网络,组团内串联景观水体,形成内外相连、城水相依的特色景观。注重园林绿化的文化内涵和景观效果,构建城市公园与游憩绿地,实现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塑造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城市空间格局秩序规整、灵动自然,体现中华风范;环境景观城景应和、蓝绿交织,凸显淀泊风光;建筑设计古今融合、中西合璧、多元包容,展示创新风尚。
-场地范围规划示意图-
▲该场地范围规划示意图已经根据课程实践
进行了适当调整
此次设计为居住区规划设计,选址在河北省雄安新区的启动区,共有八个地块。考虑到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设计偏未来方向,注重园林绿化的文化内涵和景观效果。环境景观城景应和、蓝绿交织,凸显淀泊风光;建筑设计古今融合,展示创新风尚。考虑到未来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此次设计的部分地块采用了集合住宅的形式,不同形态的家庭共同居住在一栋建筑内。它区别于以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聚居模式,然而在城市化不断扩张,社会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变更传统的居住模式,以一种全新的住宅形式来适应当下以及迎接未来都是有益处的。将需求进行分类、剥离,使其对应不同形制的建筑空间与空间组织方式,映射到建筑中,应对未来的发展并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与社会的共享化。▼
本设计为雄安新区住宅区设计,场地位于雄安的启动区内。设计重心为基于白洋淀文化对雄安新区居住区进行有机垂直村落的编织探索。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活模式不断变化的现下,住宅区不单单只为人提供居住的功能,更是要创作出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有归属感,对雄安的文化传承更有使命感。这个地块上,我们以更有意识、更持续的方式充分使用人类资源、自然资源、金融资源以及空间资源。
我们采用了垂直村落的立体构成元素,将平面的村落逐个解体,提取出村落的村口、村民活动中心和单个住房三个要素,再进行立体重构,将三个要素垂直排列,形成矗立于城市中的垂直村落;运用白洋淀苇席编织的手法,将河流绿化、建筑形体体块和立面表面肌理进行编织;通过对不同使用人群的分析研究,设计出不同种的户型供各个家庭,并设置了青年住宅区和老年住宅区。将中国的传统村落和白洋淀的苇席文化融合到设计中,同时也将雄安的人文情怀印刻到住宅区的每一个角落。▼
该设计位于雄安启动区范围内,提取白洋淀的特色空间“岛村”的模式,进行整个住区设计。我们基于Ungers提出的“绿色群岛”的城市规划理念,将城市、住区与建筑共同分析,并采取空间重构的方法,将“岛”的形态打散、重组,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形态以作为我们的设计原型。
在纵向空间中,我们采取“三段式”布局,一层商业、二层共享、三层居住,将“岛”的理念落实在整个住区形态里。一层的商业与室外空间共同构成“街巷”的形态,将人们引入这个社区空间里,注入新的活力;二段的共空间作为一个“x空间”,对一段与三段进行补充,并将纵向的居住楼进行横向的延伸,使整个居住区没有明确的界限,加强了居民生活的连续性。节点的植入更增添了二段空间的偶发性,如“涂鸦墙”等,让住户更愿意走出居民楼,共同进行住区的建设以及公共空间的再创作。
在建筑立面上,我们使用了建筑切割的表现手法,立面剖面化的设计,将外面的光、风等自然场景引入。让建筑以一种新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古建集合了原始社会人们的智慧,它们因地制宜,形成了“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的居住模式。古时营窟或构巢为居,当今应有更丰富的内在与演绎。住宅已经不仅仅代表栖身之所,它结合现代人的需求,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作用与意义。
本方案开拓地上地下空间,沿用巢与营窟的抽象形式:巢——现代人高层居住空间;营窟——适用于各个人群的活动空间。追求居是创新的居住,晤是多样的见面。
巢与营窟层叠交错,相互渗透,构成了庞大而又系统的居住综合体,邻里关系是贯穿本设计的主题,不同的居住地块与公共活动场所设置不同类型的叠院。适应雄安居住人群特征及现代人心理。叠院空间散布其间,使设计整体更为通透。
本方案中地面之上增设第二交通空间,环绕建筑的“漫跑森林”如同一条色泽斑斓而又变幻莫测的绸带,将住区建筑紧密联系起来。
“漫跑森林”下的透光材料和场地中的采光装置则运用光的艺术,点亮了地下错综繁复的空间,为设计整体提供了科技与创新的元素。
由此,便产生了集居住、办公、医疗、休闲、餐饮、购物等一切社交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大型社区,探讨未来城市新思路。▼
现如今,居住者往往缺乏"空间"。各种各样的空间:儿童的学习空间,老年人需要的活动空间,青年人想要的交流空间,我们无法为他们每人提供私人空间,那么“共享空间”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室外连续变化的共享空间是我们的设计特色,使我们的设计更好的发挥了建筑作为联系介质的作用。信息时代的发展令人发现了联系的作用,而我们的所谓的室外共享空间或灰空间,正在发挥着加强人,建筑,自然,文化等联系的作用,乐活空间应该引起各个设计者的注意,我们应该思考到什么样的联系会使我们的建筑变得更好。
乐活空间更加注重的是人的活动,我们根据穿过它的路径来建造,为每种类型的居民提供不同的体验。那里有一系列的平台、 坡道和楼梯将空间与环境恰当地连接起来。在我们的设计内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广场,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或进行体育运动,我们的目的是使人们聚集在一起,创造一种强烈的社区意识。我们置入乐活空间的概念,希望打造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新乐活空间,打造可以提供开敞休闲空间,联通不同层级的开敞空间,增加有趣的步行体验,满足现代年轻人群对于个性化的空间追求和对社交的心理需求。
设计中开放的“公共街道"贯穿其中,由此形成多种高度上视线的对望关系,提供各种相遇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是在突破传统展示模式与空间,在由生态、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人文等韧性要素叠加而成的空间基础上,通过活力环网的营造使不同要素都成为展示内容,相互交流碰撞,产生不同的可能,最终实现城市连续的韧性生长。打造韧性的、 智慧的、有交往性质的、多元可变的城市活动展示空间,成为城市运行的重要一环。
我们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改变居住方式以及建筑周围环境来影响人们的未来,创造“乐活空间”来为人们带来幸福感。▼
本次设计为雄安起步区做居住区设计,起步区内主要是新建城市社区,新建社区人口以首都功能疏解和引入的产业技术人员为主,青壮年居多。因此我们通过此次设计希望在创新,生态,传承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现代社区。
我们从三个角度着手:邻里之间的关系,社区内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社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几点,在住宅区设计中我们以地块2为核心节点,提供一个大规模的供人们交流休憩的活动中心,并作为景观中心节点设置为雨水花园,打造绿色可持续景观。并且围绕其建造了一条主要的景观的街道和一条次要的景观带。为了增加各地块之间的联系,增加垂直向的交通,结合街墙引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廊和墙的意向,并在社区内部和边界设计城市慢行路。在住宅楼的设计上以青壮年的家庭结构为主,结合其他人群,设计多种户型,在住宅楼中利用绿色飘带创造舒适的生活的环境,局部楼层设计利用阳台的屋顶花园增加邻里之间的交流。▼
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理念。我们从绿色出发,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当下人际交往缺陷,力创绿色、共享的创新性住宅区。此次设计将园林应用到整个住区规划中,提取园林中各元素,结合自然山、水、风、云等自然要素,进行抽象化,从水平和立体空间等多维度进行运用,无论是场地布置,还是建筑单体,都能看到园林的影子。从园林出发,将园林引入到空间中,进行创新,住宅楼中运用分割、组合、滑动、堆叠等多种手法,将为园林提供生长的空间,在地面景观、底层商业、底层架空、楼梯之间、住宅之中、屋顶之上都引入园林,营造出园林生长之势。创新性园林住宅区的存在,也为解决当代人交往疏离、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提供一个可交流的物质与精神场所,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创造出更多的共享空间,为人与人之间交往提供新可能。▼
本次设计是雄安地区居住小区设计,根据雄安地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独有的淀泊风情,我们选择从中国古典山水艺术作为切入点。从圆明园画作《四十景》山水环绕合院建筑中获得灵感,“居者,聚也”所以我们在居住区规划布局上采用高楼围绕地块的方式,形成聚合之势,给住户营造回家团聚的生活感受。将画作中山的形象类比于层高变化的高层住宅楼,将合院建筑类比于景观公园,并通过在景观设计中添加长廊元素,来与合院建筑的抄手游廊相呼应。
普通住宅楼中间某层内略收,设为公共活动空间,给住户创造更多的交流休闲空间,方便上下两至三层的住户使用。青年公寓楼通过共享客厅来实现交流,在满足每个住户必要的隐私安全的休息空间后,给与他们更为开放的交往空间。
住宅楼立面采用部分框架绿植的造型,一是实现建筑立面多样的变化,形成一个具有时间感,季节感的动态立面,二是通过立面绿植的形式使得整个居住区拥有更好的绿化环境,视觉感受。▼
本次设计以“桃花源记”命名,旨在打造一个内部空间丰富、邻里信息共享、缓解居民心理压力的共享空间,着力创造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态、共享、创新、科技的雄安新型居住区空间。
场地临近白洋淀,白洋淀荷花是一绝,我们提取出荷叶元素,将白洋淀的淀水引入居住区内,使建筑犹如荷花一般漂浮在淀水之上,形成淀城相望的独特风光。
荷叶的形状提取为抽象的流动的四边形,把居住单位合理的分布其中;同时,芦苇的编制我们将它运用在建筑立面的表达之上;此外,架空层的运用也使得场地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增加了更多的共享交流空间,使人们在当今的疫情期间也有休闲娱乐的场所。建筑形式是对荷叶的抽象表现,多种居住形式适应于多类人群。
另外,荷叶上的叶脉构成曲折蜿蜒的小路,分布在住宅楼其中,别有一番韵味。建筑漂浮在水面上,“S”形的道路布置和荷花的叶脉相一致,将八个地块串联起来,同时在空中设置连廊,将场地连接。
景观设计上面,我们将白洋淀的水美,对水元素进行提取,分解成不同的形态,水纹,漩涡,瀑布,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中。▼
该方案为居住区规划设计,基地地址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内,国家制定的发展策略决定对雄安新区以淀泊景观为依托进行规划设计,形成城淀相望的格局,所以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格外注重景观绿化的设计与布置。建筑基地为一片居住区,被城市道路分割成八个地块,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希望使地块间各自相对独立而又整体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建筑基地临近白洋淀,处于历史悠久的北京、天津、保定三市交界处,该区域又被国家划为发展新区,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我们确定了设计理念:1.回顾及继承历史传统2.展望及畅享未来前景3.借鉴并模仿园林景观4.设计并创造温馨住宅。并依此逐渐深化完善设计方案。我们将整体布局的规划象征表达出了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有山有水有竹有桥,虽然取意于古,但建筑形式都十分现代,寓意传承历史,展望未来。
我们将1、3、6三块地划为一类,其中的住宅建筑由联通的环廊承载,建筑体块错落有致,每一层都创造出交流平台,可供同层两户人家共同使用;下部连廊上有传统中式坡屋顶建筑作为活动空间及服务空间,整体外观似中国画中的山峦起伏。2号地作为最大的地块,被单独划为一类,其中的住宅建筑设计元素取意于吴冠中先生的《桥》,在建筑立面上有所表达。4号地作为中心地块,也被单独划分为一类,取意于《曲水流觞图》,我们设计了一栋具有流动曲线与体块起伏的建筑,与其他地块的方正笔直形成鲜明对比,并且在整体布局上美观舒适。
5号地上设有一社区幼儿园,可供社区内孩童就读。7、8两块地被划为一类,其中的建筑意象取意于中国画中竹之形态,在住宅楼旁设有交流平台空间,外覆竹形外壳,阳光洒下,光影交错间美轮美奂。▼
玉色,中国古代所指粉绿色,玉石作为自古以来的珍贵宝石,具有端庄、尊重、细腻、温润、含蓄幽雅之品质,玉色也是在绿意盎然的自然美景包裹下的“山居”所呈现的自然风光,让整个住宅区成为钢筋混凝土城市中的一片“绿洲”。住宅区的造型以重叠的山峦为模拟对象,在屋顶上设置了屋顶农场和屋顶花园来模拟大自然的翠绿风光,使居民可以在屋顶和阳台与自然景观有更近距离的接触。阳台大量布置绿化,将原始社会的大自然雨林与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相结合,返璞归真,营造出绿意盎然的生态主义居住环境,使人在高速高压现代社会生活的闲暇之余享受自然景色带来的视觉愉悦和清新的空气,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场地内布置了两个连廊和天桥,可以方便不同区域人流的疏散和流动,同时增加居民间的的互动与交流,打破人与人之间冰冷的隔障,让居民有更加方便多样的途径加强心灵的沟通和联系,使生活增添温馨。室外的像素块互动空间可以吸引小朋友互动玩耍,捉迷藏,并以精心非常规设计使空间的流动线更加意外多变,像非常规的空间结构又能吸引小朋友的好奇心,玩耍的同时培养小朋友的空间感知能力;也能分散小朋友在手机上的注意力,减少发生近视的诱因,同时对小朋友展现网络世界之外的美,逐渐培养其对新鲜事物的探索精神。▼
“我们每个人都在眺望属于自己的乌托邦,在空间的层叠与时间的晕染下找寻内心最终的归宿。”
住宅的聚集,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座微缩的城市,我们将建筑大师Yona firedman 所畅想的“移动城市”的理念融入到本次的设计之中,在雄安这块宏大的画布下找寻住宅形式与空间的新突破,探索时间与文化语境下的“乌托邦之城”。
我们采用方体构架的形式作为建筑以及场地构成的元素,这也是传统建筑形式的有利支撑,对其进行重复堆叠,组合演化,进而生发出整个建筑群的构筑点,并逐渐将一幅立体山水的画卷描绘清晰。同时,其中又穿插廊道庭院与绿色科技装置,与雄安当地的文化内核相契合。多元化的装置对居住区内的空间做了一定的划分,但空间的使用却又交由居民自由畅想,营造更多的社区氛围感。而户型的定制化与功能的多样化则为社区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与可能性,形成一块多元立体绿色空间组团。▼
本次方案设计立足于雄安新区的发展理念,绿色生态而后生生不息。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们在通常理念中就把春当做希望。因此设计从春季着手思考,一年四季,循环往复,顺应生生不息之主题。春即创新与活力,为住宅区设计的无人转运系统的数据防疫则符合这一需求。夏则充满着生机活力,将植被融入建筑中去,根源于此。秋则是充满了喜悦的季节,设计号召人们,走出家门,漫步于坡道之上,舒缓身心,结识好友。冬季寒冷,人们运用新型技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解决了需求。▼
一、规划设计依据:1.国家有关的规范、标准。2.项目策划公司提出的原则设计概念要求。
二、区位分析:该居住小区位于雄安,毗邻北京与天津。
三、现状分析:基地现状大多为闲置空地,两条市政主要道路在用地两侧。基地地势平坦,面朝白洋淀,风景优美。
四、总体规划设计理念: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1.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强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将自然环境充分地溶入建筑群中;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的生态型小区。2.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合理的规划布局,现代气息的建筑造型,创造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3.设计流畅而经济实用的道路系统,体现“人车分流”的基本原则。4.结合基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总体的景观规划和设计。▼
社区不单有住宅、交通等功能,从本质上讲它就是一个微型城市,它要完成小家到城市的生活连接。
我们的设计旨在展示开放式复合社区生活场景,重构活力社区与街区,强调住区与城市、住区与街道、住区与未来生活模式的探索。致力于创造一个绿色健康,承载居民温情、具有幸福感的社区空间。以南北向慢道串联整个居住区,连接北边邻里中心,中间运动广场,南边社区农场主要公共活动区,再以曲折连廊连接各个区块,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加柔软,邻里之间的关系更亲近。我们为能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感到欢乐与幸福而感到由衷的喜悦与骄傲。▼
我们以此思路形成体块交错的社区,并以此产生公共空间。在社区布置上我们通过对保定白洋淀古村落的分布原则的调研,产生了沿水分布并以此组成公共空间的原则,通过水系形成了人们室外活动空间排布逻辑。以荷叶状的林中漫道形成了水与居住空间的联系,回归本源,形成了本次的居住小区。▼
大数据时代——人群导向下的社区构建:21世纪互联网成为现实外的重要空间,网络具备较强的公共属性。因此我们将线上线下公共空间联通,让公众通过线上参与城市住区建设。人们在线上定制所需求的模块进行组合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小家”,不同性格属性的人又可选择邻里形成一个“大家”。
后疫情时代:一场突然的疫情席卷九州,封闭的“家”,激发了人们群居的天性,“邻里”逐渐在社区中得以显现。后疫情时代,城市更应该具有包容性、安全性、弹性和可持续性。
“共享社区”——新型城市居住模式:活动种类不同,共享空间的大小和形态也在变化,我们在城市-社区中将住宅中必需部分最小化,设计成像家具一样可移动的盒子,以取代部分传统房间。盒子保留最私密的个人空间,将原有功能模块化并外翻,空间共享的同时也联通了不同居住者,使志趣相投的人自发临近居住。另外,我们将室外空间也进行共享设计,把一些设施同样设计成可移动的区块,形成活力盎然的新城市街道,构建特色空间的性格活动场,从而以点穿线,以线带面形成共享的城市活力场。
从家庭—社区—城市三个层面,提出自上而下的新型居住模式,以内生的力量激活片区发展,实现城市和社会的融合,让该片区成为“城市新可能”。▼
本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本设计以云为基础进行设计,云是浮游于天地之间,连接山海的媒介,是天地间最具有无穷变化的自然景象,给人以轻盈,朦胧,幻变,包容之感,置身其中也会使人觉得舒适安逸。云海在设计中的具体表现为梯状平台,连续环绕,连接建筑,人们可以在云层上行走,休息,部分云层闭合形成商业空间。另外云海还能柔化社区的边界,增加城市与社区的流动性和渗透性。居民楼的主要建筑形态是以四个基本型为基础堆叠而成的,参差不齐的露台让建筑之间形成“撕裂”的感觉,同时露台也成为了使景观延伸至屋顶的媒介。社区内部空间的“撕裂”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交流活动的空间,同时也留给了城市较为完整的立面。同时本设计遵循了整体性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各方面的和谐,融洽。▼
该规划设计位于雄安新区起步区内,旨在为雄安未来发展提供可协调、面向未来的实用性街坊住宅建筑群,将新型的居住理念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雄安新区起到的社会环境效益。本居住小区将八个街坊组团相结合,配套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邻里中心等,打造高生活质量的雄安特色的五分钟生活圈。且道路交通与绿化布置交相适宜、景观节点依次展开,在生态性建筑的理念下形成统一的绿化有机整体。▼
设计立足于雄安新区起步区,协同国家发展的战略眼光,响应国家号召,建设未来之城、绿色之城和创新之城,千年大计,只争朝夕;国家大事,必作于细。方案抓住“创新”“生态”“共享”“智慧”等关键词,活在当下,着眼未来。
设计共分八个地块,总面积近12公顷,设计主旨抓住未来和自然,力求创造天地人和的人文关系同时创造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城市概念,在本次设计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孤岛飞地,而是城市和自然蔓延进程中的连续片段,城市绿色慢行系统的必行之径,回应着周边人文与自然环境在基地中的映射,它出于自然,亦来自城市,城市的文明与自然的元素在空中对流,新的化学反应在此凝华成筑,阳光,翠枝,雨水,清风,礼乐,科学,美艺,帛书,它是一部来自地球的机器,阳光洒落照亮书卷,雨水巡回重归天空,这是一座城市活力的容器,人们在这里谈笑风生,俯瞰城市,仰望星空。▼
本设计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东侧起步区,共8个地块,用地性质为住宅用地,总用地面积为12.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2公顷,各地块容积率在1.7-1.9之间,在满足消防、日照等各项指标的前提下,充分结合雄安历史文化元素,形成富有新时代特色的建筑设计及居住区规划。“川廊涟漪”,水系和空中廊桥作为联通各地块间的纽带,相互交织、虚实结合,形成涟漪之势。而居民在景观河道旁及廊桥之上踱步时,同样泛起心中的“涟漪”。“新宿简居”,在雄安这个新的城市,我们希望通过雨水收集、无人配送等方式在这里,打造绿色智能化社区生活,简化居民生活要素,同时在整体设计上引入中央绿谷景观,通过底层架空、覆土建筑等形成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居住体验。▼
飞速发展的社会总会不可避免的造成人类精神层面上的停滞,甚至一定程度的退后。曾经大院儿中其乐融融的邻里关系在今天的大城市里就已经难以寻觅。而雄安作为“千年大计”,会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本居住区以创造更活跃更联动的居住社区为目标,在高层建筑中抽取共享合用的“公共客厅”,在地块之内用走廊链接建筑,在整体居住区内用亭廊连接地块,回廊为人们的社交生活提供绝佳环境,鼓励人们走出家门。咖啡茶室如星斗洒落在回廊中,给居民提供停留休憩的机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居民更进一步去享受群体关系带来的美妙和精神享受。打破传统的景观形式,在高密度的建筑中营造富有活力的共享空间,在中心地块中,通过一个“广场建筑”同时接纳小区人员和小区外访客,让大家都能有自由的社区和生活体验。人们不该是一座座孤岛,而是和邻里的空间,自然,朋友凝聚在一起。▼
现代的城市发展为更高、更新、更快。同时居民们的生活也变得快节奏化,社区仅仅成为了无人情味的临时住宿地点。小组认为现代社区更应具有调节生活节奏、缓解居民压力等功能,因此打造充满活力、服务系统完善的社区刻不容缓。方案的另一亮点在于注重园林绿化的文化内涵和景观效果,构建城市公园与游憩绿地,实现城中有园、园中有林的规划建设。设计中为九大地块添加了不同主题,每个地块都建设了相对应的大型景观,增加了社区的多样性。空中走廊的设计又将整个社区牢牢结合在一起,以街坊化的布局配合,在整体与部分中都达到活跃的社区邻里关系。本设计旨在通过引入智能化服务设施,构建各区块智能化、网络化独立服务系统,辅以各具特色的社区园林建设,打造一个舒适便捷、绿色活力的现代城市社区。▼
本方案为雄安新区启动区住区规划设计,我们从人-居住区-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关系为出发点,分析主要居住人群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提出“小隐于林,大隐于市”的主题。
小隐:将住宅社区底层架空,上层作为满足基本居住空间,将传统合院引入高层住宅,丰富人们在高层建筑中的邻里间的交流。下层则将土地还给自然和社会活动,将建筑隐藏于山林之中,创造出可供居民进行活动和交流的场所。这样上下两城,一个为人提供了和谐的邻里关系,另一个则是创造了绿野仙踪一般的梦幻之城。
大隐:提倡慢生活,住宅区以慢节奏隐于城市的快节奏中,契合雄安新区生态宜居城市的概念,同时住宅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可以和城市有机结合,完美交融,就像一个隐居之地,绝世独立、安宁祥和、与世无争。▼
本设计将白洋淀丰富的自然环境垂直延展于高层设计中,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营造“云端、高山、丛林”的自然意境,消除传统高密度城市所带有的隔阂感,以更亲切的尺度拉近市民与社区、自然的距离。
零售、商业所处的建筑低层,像是一座山丘,商业单元犹如一座座小木屋,形成了“山中的村落”。“木屋”之间,也布有绿植,为繁忙的闹市带来了大自然的生气。
除了住宅外,“森林塔”同时也设计了为社区服务的文化及公共空间,包括商场、邻里中心、图书馆、绿地广场、幼儿园、社区医院等。
为每一户公寓创造花园空间是对雄安新区高层公寓与雄安丰沛绿色自然资源的回应。项目回应了国家关于将雄安建设为一个“花园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的构想,通过一系列的空中花园,将雄安的自然景观向上延伸至整座高层建筑,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提供了绿色植物的景观视野。
拱形结构的节奏布局与分层的露台一起,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风格,在开放与遮蔽之间达到平衡。建筑形式的转折创造了两种独特的梯田类型:有屋顶遮蔽直射光,开阔的露台适合景观。在不同的区域之间,不同层次的大阳台的隐私性也会有所不同,以鼓励跨层间的交流互动。▼
END
图文指导:郭江泳 周通 贾慧献 李崴
图文排版:韩宸禹 马冠宇
责任编辑:毕晓宇 江一 王烨华 张钰
(图片来源于河北大学建筑系)
高校设计课项目赏析:
1. 本科作品
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17级乐活空间设计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16级高层写字楼建筑设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9级极小居住空间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17级设计课:13步走向媒体建造
2. 研究生作品
竞赛项目赏析:
1. 国内竞赛
2019第六届紫金奖·金奖作品:船底之歌——船底人聚落空间重塑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银奖作品:第三幼儿园——住宅架空层遐想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铜奖作品:荐读 | 巷世界——书院门巷景观更新设计
2019年AIM安宁金方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竞赛入围作品:涟漪菜市场:水滴落入安宁的水面
2019年广州人民桥北桥头堡桥底空间设计第一名作品:红色港湾
2. 国外竞赛
2020IAF锋建筑节最全获奖名单!最受评委青睐的“未建成”建筑方案来了
2019年幸福古村泛博物馆竞赛一等奖作品:Below the river
2019年塞内加尔KAIRA LOORO“和平馆”国际建筑竞赛提案作品:同一个屋檐下
项目分析:
矛盾之“间”|The ‘room’ between of contradictions
初生牛犊不怕虎?看新锐设计师如何在Benoy新作上讲海豚故事
Masdar城市入口设计,对自然的敬畏,对古典美学精神的追求和对技术革新的认同
最新行程 | 寻美杭州8大地产项目,探索极致美学空间【环球建筑】